HDD交付延迟2年, QLC NAND明年产能部分售罄
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(ID:ICVIEWS)综合
业界预期,最快在2027年,全球QLC位元可能超车TLC NAND。
据报道,AI服务器推动存储需求爆发,传统硬盘(HDD)持续大缺货,交付期限已延长至2年以上,北美及中国云端服务(CSP)大厂紧急加单,采购大容量企业级固态硬盘(SSD)。部分原厂2026年QLC NAND Flash产能也被提前抢购一空,业界预期,最快在2027年,全球QLC位元可能超车TLC NAND。
供应链人士透露,各家CSP业者只能排队慢慢等,由于HDD供应集中,并采取依订单生产模式,缺货持续加剧,传出CSP业者与供应商签定2026年长约,提前锁定HDD与企业级SSD供货来源。
此次,业内人士还表示虽然现阶段HDD紧缺跟稀土议题并无直接关联,但稀土仍是制造HDD的关键原材料之一,未来稀土出口的管控变量,可能影响HDD供应面临更多不确定性。
随着HDD缺货愈演愈烈,虽然SSD与HDD价差高达3~4倍,但CSP业者不得不增加高容量企业级SSD采购量。
今年9月,TrendForce就发布报告称,AI创造的庞大数据量正冲击全球数据中心存储设施,传统作为海量数据存储基石的Nearline HDD(近线硬盘)已出现供应短缺,促使高效能、高成本的SSD逐渐成为市场焦点,特别是大容量的QLC SSD出货可能于2026年出现爆发性增长。
当时,TrendForce表示由于全球主要HDD制造商近年未规划扩大产线,无法及时满足AI刺激的突发性、巨量储存需求。目前NL HDD交期已从原本的数周,急剧延长为52周以上,加速扩大CSP的储存缺口。
而北美CSP早已规划于温数据应用扩大采用SSD,但因为这波HDD缺口严峻,CSP甚至开始考虑于冷数据采用SSD,然而,要迈向大规模部署须先解决成本和供应链的双重挑战。若CSP要导入QLC SSD于冷数据储存,需考量数据管理算法的修正、软件堆栈的适配,以及对整体拥有成本(TCO)的精算,有必要坚守价格底线以达到成本平衡。对SSD供应商而言,尽管这波转单需求是改善获利结构的绝佳机会,但因高容量产品的产能有限,供应商不会愿意大幅降价。因此,预期买卖双方将有一场价格博弈,带动2025年第四季整体Enterprise SSD合约价季增5-10%。
随着北美云端服务大厂(CSP)近日公布最新财报指引,TrendForce将2025年全球八大主要CSPs资本支出(CapEx)总额年增率从原本的61%,上修至65%。预期2026年CSPs仍将维持积极的投资节奏,合计资本支出将进一步推升至6,000亿美元以上,年增来到40%。
而这波资本支出成长将激励AI Server需求全面升温,并带动GPU/ASIC、存储器、封装材料等上游供应链,以及液冷散热模块、电源供应及ODM组装等下游系统同步扩张,驱动AI硬件生态链迈入新一轮结构性成长周期。
另一方面,美光目前报价模式已经从每季度议价缩短为每周议价,铠侠则是直接告诉客户已经没货,三星电子位于西安的NAND工厂产能,目前是从V6-NAND转换至V8-NAND的过渡期,上半年供应产出较少,下半年才逐渐放大。
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指出,今年全球存储市场出现30年来首见的结构性缺货,不仅NAND供应紧缩,HDD、DRAM包含HBM也同时出现供应瓶颈。这波缺货并非单一应用驱动,而是多项因素交叠,主因在于AI推论带来的强劲存储需求。AI推论的数据存取量远超过训练阶段,使冷资料与温资料需求同步暴增。传统服务器存储密度不高,而AI服务器运算时须处理TB级资料,不是DRAM或HBM能承接的,因此高容量HDD与SSD同步吃紧。他认为,AI推论带动的结构性成长,将使存储供应链维持长期紧张,短缺不会在短期结束,整个产业正经历新一轮结构性成长周期。
*声明:本文系原作者创作。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,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,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,如有异议,请联系后台。
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、技术速递、趋势解析,关注我们!
